严纯华:科教融汇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4-10-19 教育 862℃ 0 科教融汇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汹涌而至,人类文明演化进程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创新驱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不仅要持续巩固深化前沿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产生伟大的思想和科技成果;也要深化科教融汇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深化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规律性认识。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稀缺的资源,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从高等教育领域而言,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倡导的“有科学而达致修养”,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雅思贝尔斯(Karl Jaspers)主张的“教学与科研并重”,以及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的“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和博耶(Ernest Boyer)的“教学即学术”等理念不断革新演变、相互影响,使得科教融汇理念不断发展并影响着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这些理念的焦点始终是如何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质量人才。可以说,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联动,以科研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是教育、人才培养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主动适应,更是对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交汇点,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地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畅通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教育作为一项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主要形式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研则是对知识、技术的再深化、再升华,甚至是再创造,从而在实践探索中促进生产力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科教融汇将科研与教育两个系统置于共生共荣、相互依赖的发展场域中,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与科研的重要交汇点,强化彼此的深度融合能够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协同效应,产生超越简单叠加的显著成效。高校应强化“研为教基,教为研袭”理念,深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教学,将丰富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不断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要强化教育教学与科研实践的协同,将解决学术前沿问题、“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行业工程问题的最新成果和实现过程等融入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创新创业项目之中,以科学研究的实感实效、深度广度来增强教学创新的活力动力、丰富教育活动的体验收获,推动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相互促进。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与导师合作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探索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深化学生评价综合改革,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文素养等,科学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培养机制。 促进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学段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培养又依赖于教育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打破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壁垒,有效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不同学段层次的差异培养、合理延展、有效贯通,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这样才能选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潜质、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要依托“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推动高校和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互相衔接、螺旋上升、渗透融合,健全完整的育人链条,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长。要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统筹优化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科研平台等,打破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交叉融合,构建有机衔接、梯次推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充分依托科研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积极打造高校、企业、社会育人联合体,健全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丰富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维度供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拔尖创新人才不是特定类型、统一标准的某类人才,而是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创新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还应当因材施教,着力提升其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素养。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我们既要突破现有的人才培养常规模式,也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培养。比如,要着力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以人文情怀、人文底蕴、艺术修养支撑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支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要着力强化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协同,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探索性、批判性思维品质,提高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以及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要融合专业培养与跨学科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背景,丰富多学科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以及多学科整合运用能力,促进其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主动学习、前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深度思考,切实增强持续创新能力。要始终加强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深度协同,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与新时代科学家感人事迹作为鲜活教材,润物无声地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培育学生敢于挑战难题、脚踏实地、唯实求真的意志品质和服务国家、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于10月13日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报告】 上一篇 国考最新公告:部分年龄放宽至40岁 下一篇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收官,上海交通大学夺冠 相关推荐 郭刚堂希望对人贩子顶格处罚 呼吁全社会零容忍 网上“白富美”对你嘘寒问暖,你心动了吗?吃瓜群众“变身”福尔摩斯,协助警方捣毁“杀洋盘”诈骗窝点 美国一东北餐馆遭抢劫 自卫反击引发热议 一路向新看交投|湖北氢能车队“公水联运”直达川渝,实现跨省货物运输 中国船舶Q3净利8.58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 海南将琼海市防汛防风Ⅰ级应急响应下调为Ⅱ级
科教融汇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汹涌而至,人类文明演化进程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创新驱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不仅要持续巩固深化前沿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产生伟大的思想和科技成果;也要深化科教融汇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深化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规律性认识。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稀缺的资源,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从高等教育领域而言,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倡导的“有科学而达致修养”,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雅思贝尔斯(Karl Jaspers)主张的“教学与科研并重”,以及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的“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和博耶(Ernest Boyer)的“教学即学术”等理念不断革新演变、相互影响,使得科教融汇理念不断发展并影响着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这些理念的焦点始终是如何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质量人才。可以说,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联动,以科研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是教育、人才培养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主动适应,更是对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交汇点,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地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畅通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教育作为一项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主要形式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研则是对知识、技术的再深化、再升华,甚至是再创造,从而在实践探索中促进生产力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科教融汇将科研与教育两个系统置于共生共荣、相互依赖的发展场域中,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与科研的重要交汇点,强化彼此的深度融合能够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协同效应,产生超越简单叠加的显著成效。高校应强化“研为教基,教为研袭”理念,深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教学,将丰富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不断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要强化教育教学与科研实践的协同,将解决学术前沿问题、“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行业工程问题的最新成果和实现过程等融入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创新创业项目之中,以科学研究的实感实效、深度广度来增强教学创新的活力动力、丰富教育活动的体验收获,推动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相互促进。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与导师合作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探索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深化学生评价综合改革,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文素养等,科学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培养机制。 促进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学段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培养又依赖于教育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打破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壁垒,有效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不同学段层次的差异培养、合理延展、有效贯通,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这样才能选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潜质、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要依托“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推动高校和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互相衔接、螺旋上升、渗透融合,健全完整的育人链条,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长。要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统筹优化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科研平台等,打破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交叉融合,构建有机衔接、梯次推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充分依托科研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积极打造高校、企业、社会育人联合体,健全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丰富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维度供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拔尖创新人才不是特定类型、统一标准的某类人才,而是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创新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还应当因材施教,着力提升其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素养。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我们既要突破现有的人才培养常规模式,也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培养。比如,要着力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以人文情怀、人文底蕴、艺术修养支撑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支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要着力强化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协同,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探索性、批判性思维品质,提高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以及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要融合专业培养与跨学科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背景,丰富多学科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以及多学科整合运用能力,促进其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主动学习、前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深度思考,切实增强持续创新能力。要始终加强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深度协同,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与新时代科学家感人事迹作为鲜活教材,润物无声地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培育学生敢于挑战难题、脚踏实地、唯实求真的意志品质和服务国家、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于10月13日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报告】